年度最大資訊重頭戲就是號稱資訊界嘉年華的「資訊月」了,資訊月為全台巡迴展覽,資訊月設置的 「主題館」內容包含產、官、學界,相當多元和豐富;資訊月列車首站為12月初台北區,12中旬即開至台中區展出,接下來再前進高雄區和台南區。台中展區規 模約800格攤位,參展人次為驚人的50萬人次,是中部參觀人數NO.1的展覽。資訊月攤位長一位難求,欲參展的廠商請提早報名,以免向隅。

學承電腦豐原分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12-01 更新:2014-12-03

學承電腦豐原分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曾如瑩、顏瓊玉、邱碧玲

學承電腦豐原分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8歲獨居的潘阿公,生活清寒,
收入仰賴政府補助的老人年金。

學承電腦豐原分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乖寶貝算是半個電腦白痴,電腦技能就是一般程度,或是比平常人還要差一點…對快捷鍵更沒什麼概念,最會的就是【Ctrl+Alt+Del】叫出工作管理員,因為電腦常常被我弄到當機,顆顆。

學承電腦豐原分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1128104812

2014 年 11 月 27 日企業併購諮詢公司 Hampleton Partners 發表報告稱,2014 年物聯網領域的投資收購案數量和金額比往年有大幅成長,Google、三星、思科、Verizon、Vodafone 等公司均有投資,2014 年 1 月到 9 月物聯網相關公司的投資收購案總額超過 50 億美元,超過 2012 年和 2013 年該領域的投資總額。

學承電腦豐原分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承電腦補習班 [Illustrator 教學] 快速畫出不規則狀樹葉

09  

學承電腦豐原分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辭去阿里巴巴執行長職務即將屆滿一週年,「馬雲」這個名字,仍舊沒被遺忘;這號人物,依然是個傳奇。

14年的時間,他帶領阿里巴巴從創業資本額只有50萬人民幣(約新台幣243萬元)的小企業,成為擁有近3萬名員工、市值估計超過1,500億美元(約新台幣4.6兆元)的大企業,即將在美國發行IPO(首次公開上市),旗下的淘寶網用戶數更多達7億人。

學承電腦豐原分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撰文/韋格納(Daniel M. Wegner)沃德(Adrian F. Ward)翻譯/王怡文 | 科學人雜誌 – 2014年4月10日 下午10:48 數千年來,人類依賴彼此記憶日常瑣事,現在轉而依賴「雲端」,這正在改變人們的記憶方式、與他人的連結以及對自我的認知。重點提要 ■記憶在傳統上是一種社會互助合作。在一個群體中,某個人知道如何料理火雞,另一個人則記得如何修理漏水的水槽。 ■網際網路改變了一切。由於現今幾乎到處都有網路可用,許多人可能會先用智慧型手機搜尋,而不是打電話詢問朋友。 ■時時刻刻連著網路,使得個人記憶與分散於網路上的資訊兩者之間的界線開始模糊,而主觀的自我意識也隨之改變。我們都在某種程度上把勞心的事託付他人。當新資訊出現時,我們會自動把「記憶事物與概念」的責任分配給社交群體裡的成員,我們自己記得某些事,也信任其他人會記得其他事。想不起正確的名字或如何修理壞掉的機器,只要去找負責記得這些事的人就好。不管遇到任何事,我們不只知道自己腦袋裡的資訊,也「知道」社交圈裡其他成員負責哪些資訊。這種透過「交換記憶系統」(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分攤資訊的傾向,是在面對面互動的世界裡發展出來的,其中,人類心智是資訊儲存的最佳工具。然而那個世界已不復存在,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人類心智已經從主力退居成陪襯角色。邀請iPhone上的Siri進入個人社交圈,改變了一切。我們的研究發現,人們看待網際網路的方式,就像看待交換記憶系統的人類夥伴。我們把記憶分攤給「雲端」,就像分攤給家人、朋友或情人一樣輕而易舉。從另一方面來看,網際網路又跟交換記憶系統的人類夥伴不一樣──雲端知道得更多,而且能更快提取資訊。現今幾乎所有資訊都能輕易透過快速的網路搜尋取得。或許網際網路不只取代了被當做外部記憶資源的他人,還有我們自己的認知功能。網際網路不只降低了把資訊分享給人類夥伴的必要性,或許也減低了人們想把剛學到的重要事情刻印在肉體記憶庫裡的渴望。我們稱此為「Google效應」。記憶,交給電腦就好?我們團隊最近的一項實驗顯示,網際網路開始取代了朋友或家人而變成日常記憶夥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史巴洛(Betsy Sparrow)、當時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劉(Jenny Liu)以及本文作者之一的韋格納,請受試者輸入40則假資訊到電腦裡(例如「鴕鳥的眼睛比腦還大」),實驗中有半數的受試者被告知他們輸入的資訊會存進電腦,另外一半則告知會刪除。此外,每組中各有一半的受試者被要求,無論資訊是否會存進電腦,他們都要記住這些資訊。我們發現,相信電腦已儲存資料的那組,記憶表現很差。人們似乎把電腦當做我們數十年前就開始研究的交換記憶夥伴──把資訊分攤給雲端心智,而不是記在自己腦袋裡。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明確要求受試者把資訊記在心裡,這樣的傾向依然存在。這種把資訊分攤給數位資源的習性似乎太強大,以致於有位數位夥伴在場時,人們常常無法把細節牢記於心。 Google讓人更聰明? Google和維基百科的出現改變了一切。當網際網路變成知己,所謂內部與外部的區別(記在自己心裡以及他人知道的事)也澈底改變。現在,從網際網路獲得資訊,有時比從自己的記憶裡提取還快,當搜尋結果立刻就從智慧型手機螢幕上跳出來,這或許會導致,個人記憶與分散於網際網路中大量數位寶藏之間的那條界線開始模糊。最近我們在哈佛大學做了一項研究,測試人們把網際網路整合到主觀自我意識的傾向有多強。這項研究再次確認人們面臨瑣碎問題時,很容易就想到求助搜尋引擎。在進行這項研究前,我們設計了一套量表,用來衡量受試者如何評估自己的記憶力。例如,同意「我是聰明的」和「我的記憶力不錯」這類描述的人,可能對自己的認知能力有較高的評價。接下來,我們請受試者回答一些小問題,其中有些人能用Google搜尋、有些人不行,然後再請他們做這個量表。那些剛用過網際網路找答案的人,對自己認知能力的評價明顯很高。不可思議的是,就算答案一字不差全來自某個網站,受試者還是有種「答案是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而非Google」的錯覺。這個結果似乎顯示,使用Google後對自己認知能力的評價增加,並不是因為正確作答讓他們得到立即的正向回饋,而是使用Google讓人們覺得,網際網路已成為自己認知能力的一部份。受試者對那些搜尋結果的印象,並不是抄襲自網頁上看到的日期或名字,而是儲存在自己記憶裡的東西,這足以讓他們把原本屬於Google搜尋演算法的功勞歸給自己。把記憶平分到網際網路和大腦灰質造成的心理影響,將導向一個揮之不去的矛盾:「資訊時代」的來臨似乎創造出一個自覺比前人所知更多的世代,然而他們對網際網路的依賴,正代表他們對身邊世界的了解或許比前人更少。當電腦運算與資料傳輸的進步逐漸消弭了心智與機器間的界線,或許我們也能超越由人類認知缺點造成的一些記憶與思維限制。但這個轉變並不代表我們陷入了喪失自我的危險,我們只是把自己和某種更強大的事物結合,不只與其他人類,也與一個前所未見、具有空前威力的資訊來源變成了交換記憶的夥伴。 文章來源:奇摩新聞


學承電腦豐原分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軟體的各種學習一直是躍躍欲試,這次可以得到這樣的機會我感到驚喜。在學承電腦補習班上課體驗是很奇妙歡欣的,讓我發現看似困難、複雜的軟體我也是可以駕馭的,並且透過這樣的學習讓我改變觀看設計的角度,開闢學習的視野,藉由對軟體的使用建立自我信心及對事物的美感,是很有趣的體驗我給好風評。希望在學承電腦這樣的學習可以持續下去,並成為未來人生中的一部份。

 

學承電腦豐原分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